南通师范学校作为中国创办最早的一所师范学校,在其创办初期曾派遣一批在读师范生至日本进修,并资助一些地方有识之士到美国深造。其主要目的:一是为南通师范学校和南通地方发展新式教育培养一批优秀而可靠的师资人才;二是为南通地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培养近代化的建设人才。
南通师范学校开校时期,面临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师资问题。虽然经学校总理张謇与沙元炳、李磐硕等地方士绅多方联络,并通过罗振玉、钱恂等介绍,聘请了一批毕业于日本高等学堂(如东京物理学校、日本宏文学院)以及任教或毕业于中国近代最早的几个新式高等学堂(如南洋公学、江南陆师学堂)并具有近代教育工作经验的新式师资到校任教,同时,在当时国内缺乏教授地理、数学、理化、博物、教育、教授法等课程的相应师资的情况下,学校不惜重金先后礼聘了木造高俊、西谷虎二、木村忠治郎等8位日籍教习来校任教。但这种招募师资的办法只能是新式教育肇端时期的权宜之策。
一方面,因新式教育在全国的迅速拓张,各地方为建设新式学堂需要而竞聘教习,学校聘请的本国教习往往在校任教不久就辞聘他任。另一方面,日籍教习往往不通汉语,更谈不上懂得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们只能把掌握的新知识带到中国,给中国人一个新的“工具”,但其本身不可能是中国缔造新文化的核心力量。再加上日籍教习到中国任教的目的往往是在于博取比当时日本国内工资水平高出三至五倍的优厚报酬,他们的诚信敬业也因人而异,有可能是“徒索重资委蛇无用之外人”。
因此,为培养一支符合南通师范学校教育教学进一步发展需要的,符合将来建设完整的本土化的师范教育体系需要的师资队伍,通州师范学校在1904年、1905年和1907年分三次派遣14名师范生至日本进修、深造。
1904年3月,南通师范学校出资遣送第一次讲习科通州籍学生李元蘅(逸航)、如皋籍学生王福基(锡五)、海门籍学生樊璞(民一)、第二次本科东台(其时属南通州)籍学生缪文功(敏之)留学日本宏文学院,甲班本科通州籍学生曹文麟(儆一)、如皋籍学生赵邦荣(彦臣)自费同往,留学明治大学和东洋大学。
日本宏文学院
日本明治大学
日本东洋大学
1905年7月,南通师范学校派遣第二次本科东台籍学生陶驷原(培之)、如皋籍黄家瑞(缉五)留学日本体育会体操学校,泰兴籍学生杨安仁(次山)、通州籍学生秦汝砺(勉之)、太仓籍学生李长基 (若初)留学宏文学院,武进籍学生熊辅龙(省之)留学仙台千叶医校。
1907年2月,南通师范学校出资派遣第一次本科毕业生尤金缄(慎铭)、于忱(敬之)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他们出国时平均年龄32.5岁,最大52岁,最小24岁。在日本留学时间最长五年半,最短十个月。
在这些日本学校中,宏文学院(亦称弘文学院)是1902年由日本近代著名教育家、时任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的嘉纳治五郎为中国留学生在进入日本正规学校前学习日语、补习各种知识而创建的预备学校,同时它也设有一年半、一年、八个月或六个月的速成师范科,该校是当时日本接受和培养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学校之一。
1903年5月至7月,张謇应日本驻江宁领事天野恭太郎邀请,赴日本大阪参观日本第五次国内劝业博览会,并考察实业、教育,期间他曾拜访了嘉纳五治郎,并至宏文学院拜访泰兴留学生。归国后,张謇以宏文学院速成师范科能够较快地解决师范学校和地方教育发展的紧缺师资,费用也比较节省,迅即派遣了一批南通师范学校的师范生至宏文学院师范科学习,经十个月的短期进修,李元蘅等人学成回国,效力于地方。
日本体育会体操学校是日本近代创办最早的体育教育机构,是今天日本体育大学的前身,1900年以后它开设有三年制高等本科和一年制速成科。1905年陶驷原、黄家瑞就读的是该校的速成科,他们回国后成为南通地方最早接受过系统、正规训练的体育教育人才。
但是,速成科只能满足于解决一时之需,其所授学科知识至多相当于中等程度,对于一所师范学校而言则需要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师资人才,因此当南通师范学校第一次本科毕业后,学校便将已具备中等知识基础的毕业生(如于忱、尤金缄)送至日本接受正规、系统的高等师范教育。早稻田大学是当时日本反对速成教育,主张留学生必须学习日本语并接受系统的专业课程训练的学校典型,进入其清国留学生部学习的留学生都必须接受三年以上的严格训练,而明治大学、东洋大学也同样施行这种严格的正规的留学教育。
南通师范学校派遣的留学生分学校出资派遣和自费派遣两种。据《南通师范学校十年度支略》统计,学校补助派往日本留学生学费1905年为银1004元,1906年为银400元,1907年为银1120元,1908年为760元。此外,尚有1905年补助留美学生学费银1054.684元,估计是当时为地方兴办实业需要遣送人员至美国深造,因当时通海五属学务处刚刚成立华侨生上清华,那么,地方补助派遣人员的经费由地方最早、最大、最完备的教育机构——南通师范学校支出是合乎情理的。
除送至国外深造外,南通师范学校当时的留学体制还包括出资遣送学生至国内各高等学府进修的国内留学方式。1907年和1908年2月,分别资遣第一、二次本科毕业生李乃昌(弁都)、冯颉馨(味腴)至两江师范学堂理化分类科和图画手工专科学习, 1910年2月,资遣第三次本科毕业生马鸿翰(翚伯)至京师优级师范学堂,1911年2月,资遣第五次本科毕业生杨嘉楠(石秋)入上海南洋公学深造,1913年8月,资遣第七次本科毕业生刘延陵(苏秋)至上海复旦公学深造。
在二十世纪初逐步形成的留学热潮中,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即所谓“中国人留学外洋者,多喜就政治、法律”,因其学成后能成为仕途平步青云的重要资本,而有关实业、教育的学科则少有人主动去学,即使是公派出去学师范的,也有不少人想方设法改学其他专业。然而,这一时期南通师范学校派遣的留学生在国外都能以报效国家,服务地方教育为念南通州江海儿女名人传(19)--通州师范最早留学日本的学生,不计个人名利,致力于师范专业,刻苦学习教育新知,其中尤以赵邦荣的事迹为典型。
赵邦荣是1904年自备学费随学校公派生一同到日本留学的,他立志在日本学习教育学,并且不愿速成。因此,他先进入旅日华侨开办的清华学校学习日语近两年,又入日本正则学校学习英语半年。1906年夏,他回国省亲,被如皋简易师范学堂监督沙元炳挽留担任教习近一年,至1907年春他辞职再次东渡,入由日本近代著名宗教哲学家井上圆了创办的东洋大学教育科学习,师从日本近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高岛平三郎。高岛氏因为赵邦荣的奋砺刻苦、思想缜密,对他赞誉有嘉,目为高足。因为学习过于刻苦,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他在日本染上了肺病,但依就每天挑灯夜读至夜深。1910年他学成回国,先后受聘担任如皋师范学校学监、吴县中学校校长、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校长,同时他奋力笔耕,著述颇丰。回国不久,辛苦的工作使他在日本未能痊愈的肺疾复发,并于1912年不幸逝世。
这些派遣留学生学成归国后,成为推进地方文教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1905年,李元蘅奉命创办南通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王福基执掌如皋高等小学堂,两人同时担任南通师范学校和如皋师范学校教习,樊璞归国后担任海门高等小学堂主事,缪文功任教南通师范学校并于1910年担任通海五属公立中学校学监。
1906年,陶驷原、黄家瑞分别担任南通师范学校、如皋师范学校体操教习,李长基担任太仓中学堂教习。
1908年,曹文麟回国后参与创办通海五属公立中学校,并担任该校第一任学监,主持校务。
1909年底,于忱、尤金缄回校担任地文、理化教习,不久于忱被任命为学校斋务主任,并于民国后成为南通师范学校校务的实际主持人。
1910年,熊辅龙授命担任南通医院主任和南通师范学校校医,他积极参与筹办创办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并担任该校首任主任。在清末民初,他们为地方新式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地方教育体系的完备做出了积极贡献,大多成为地方的教育名流。
南通籍学子的介绍:
1、王福基(1860-1930),字锡五华侨生上清华,江苏如皋如城人。青年时致力科举,考中秀才,在家设馆书,研究音韵、训诂之学。1903年3月考入通州师范学校第一次师范讲习科。1904年3月,由学校派遣留学日本宏文学院(亦称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学习外国史地。1905年回国,应聘担任如皋公立高等小学堂主事,并兼任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国文、史地教习。
2、缪文功(1871-1944),字敏之,号抱鲁,江苏如东栟茶镇人。清末乡试中,取书生(秀才)。1904年(光绪三十年)正月,进入通师乙班本科求学,二月由学校资遣东渡日本,留学于日本宏文书院师范科,年底学成回国。后担任江苏省南通中学第三任校长。
3、曹文麟(1879-1951),字勋阁,号君觉,江苏南通人。近代学者、诗人。与徐益修、顾贶予、顾怡生并称为“南通四才子”。1900年进上海广学会格致书院读书。1904年赴日本留学。光绪三十四年(1908)回国探亲,为张謇、孙宝书先生挽留,参与创办通海五属公立中学。民国二年(1913),兼任女子师范学校国文及法制、经济课。民国三年(1914),任江苏代用师范学校、南通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课。民国二十七年(1938)南通沦陷后,毅然赴南通师范海复侨校任课如常。后因年高体衰,闭门家居,抱病著述,1951年因病去世。
4、赵邦荣(1872-1913),字彦臣,又作彦诚。生于江苏如皋南乡长江边之一甲,初为如皋师范教习,1904年,通师选派学生赴日本公费学习。因名额有限,赵未能入选,于是决心自费随同公费的同学赴日。1906年回国省亲,被沙元炳挽留在如皋师范教学近一年。次年再次东渡,入东洋大学教育科学习。卒业回国后,任如皋师范学监,后调任苏州县中学校长。又任设于扬州之江苏省立第五师范校长。因学识优异,教导有方,获省公署嘉奖。拟调升为教育厅厅长。赵原有肺病,因感受风寒,病势加重,治疗无效,于1920年冬去世,年方30多岁。
5、黄七五(1882-1964),名家瑞,字辑五,号七五。江苏如皋人,书法家,著名爱国主义人士。世居如城内北大街鹅颈湾,人称“黄家老大门”。由如皋师范选送日本东京体育专门学校公费留学。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参与旅日学生爱国反帝活动。回国后,在如皋师范教体育、乐歌。民国初年任如皋县民众教育馆馆长,倡建公共体育场,兴办运动会。1930年后,任万国储蓄会如皋分会会长。1945年秋,如城解放,黄任县救济院院长。次年随新四军北撤,跋涉于苏北、鲁东、冀南等地农村。1947年66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苏皖边区政府参事,淮阴军分区干部子弟学校校长。1950年后任苏北图书馆馆长、苏北博物馆馆长等职。83岁病故于南京。
6、尤慎铭(1884-1963), 名金缄,通州(今南通市区)人。通师首届本科毕业,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通师毕业后留附属小学任课,次年通师出资派往日本早稻大学师范科留学,攻读理化科。宣统元年十二月(1910.1)学成回国,至母校执教,授物理化学。民国2年(1913)起,兼授通中三、四年级的物理化学课多年。民国16年又任南通私立崇敬中学校董,并兼课。1951年奉调,任崇敬中学副校长,崇敬中学改为南通市第三初级中学后继任副校长,直至1956年,以72年高龄退休。与于忱、顾怡生被称为“通师三老”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如果觉得侵权,联系13524470127,我们会尽快删去。